【#育兒筆記】135:關於「放手」 (芳瑜)
相信大多數人都聽過「放手,是爸媽一生的課題。」但每個人的標準似乎不太一樣。
有些家長認為能幫多久是多久,反正沒有一個孩子長大後不會自己睡覺、吃飯、更衣、活動。有些家長則秉持「生命自有出路」,任其發展且不輕易出手,是絕對的放養派。
我們的教養方式或許和大多數家長一樣,屬於這兩個極端的中間值。若要我們完全放手,那可能無法放心;若要我們完全不放手,那更是永不得安寧😂
於是我們在陪同孩子成長的過程中,除了「情緒教育」之外,最重視的便是「生活自理能力」。一個能夠掌控自己情緒,並且獨立自主的孩子,根本毋須煩惱他的認知、肢體等能力,他會用自己內在無窮無盡的學習力告訴你:許多事,他都有信心可以做到!
最有感觸的一次,是帶著2y4m的孩子們抵達公園後,我竟然可以頗為放心地說出:「你們自己去玩吧!」(雖然一分鐘之內還是跟上去😆)
因為無數次的引導與練習,我漸漸不用太過擔心:他們會不會遠離我的視線、會不會做好自我防護、會不會遵循安全規範,甚至玩沙時的穿脫鞋、洗手腳,幾乎都可以自己來。
意外總是有,偶爾跌倒、弄髒弄濕,但就和練習吃飯一樣,不吃得滿頭飯粒、滿地狼藉,怎麼能早日享受自主進食的美好呢?
─────
前幾天也有一些關於「放手」的小感觸。
一、
這陣子適逢暘斌寒假,原本就比較黏我的Evonne,更是黏得我差點喘不過氣。
然而前幾天,她終於願意心平氣和地牽起爸爸的手,並且破天荒在哭泣的第一時間喊了爸爸。除了我們約定好要輪流牽手之外,暘斌也採納建議去調整與她的應對姿態,讓她由裡由外地開始接受我的放手。(雖然還只是曙光😅)
二、
兩歲前後在練習腳力時,Aaron總是最愛討抱。我們在孩子可以做到的範圍內,會鼓勵他們努力嘗試,因此討抱的情形隨著其能力與自主性提升而逐漸減少。
然而在長輩面前,他的脾氣與要求常常會變本加厲,為難長輩也為難我們。好在,長輩們在理解「一致性」的重要之後,他也越來越習慣自己走了。甚至前幾天,當長輩下意識要將他抱起來時,他自己嚷嚷:「我不是小baby,我是小朋友了,我可以下來自己走。」
三、
我們的後援十分強大,雙方父母都很有愛心又住得很近。如果我們真的需要放風,他們便會來家裡支援,幫我們照顧孩子。但是一直到這陣子,我們才首度放手讓長輩獨自帶孩子短程出門。
如果只生一個,或許誰把孩子帶走我們都會樂見其成(誤)!但雙胞胎就是有其難處,如果他們什麼都不會,照顧者就很容易左支右絀,顯得疲憊。因此我們期待的是,在孩子的各種能力漸漸養成之後,長輩便不用過度擔心他們的安全、過度苦惱他們的用餐,以及過度費心他們的行為。
適時的放手,含飴弄孫的畫面才更顯真實可貴。
─────
孩子打從出生的那一刻,由媽媽的子宮開始,就在學習如何一步步離開。
成為爸媽之後的每一天,都在學習如何放手,讓孩子自信又獨立的離開。
小時候,練習自行入睡、進食以及自理能力;青春期,學習走向他人、世界以及走進自己;成人後,擁有自己的理想、社交圈以及小家庭⋯⋯孩子是「獨立個體」,最終會長成和爸媽不一樣的大人。
放手,並不如想像可怕,因為我深信有那麼一件事,會讓身為不同個體的我們仍然願意靠近彼此,那就是「沒有條件的愛」啊!
#2y6m